“人家老杜家的玉米今年又賣到0.7元,每斤能多賣一角錢呢。就這樣,還有好幾家搶著買呢!”“那還不是人家儲玉米有方,又干質量又好。明年咱也搭玉米‘樓子’,價就不會賣得今年這么低了。”日前,記者來到佳木斯四豐鄉(xiāng)后董家村采訪時,聽到村民們的議論。
村民們說的老杜家就是杜寶川家。記者找到杜家,剛進院就被院里高高的玉米“樓子”吸引住了。杜寶川說,這個玉米“樓子”是三年前搭建的,連接處全部使用鋼管,看上去簡易,但很結實,能裝90畝地的玉米。佳木斯市糧食局副局長劉萬良說,這里儲的玉米已經達到了標準水分要求,質量也不錯。杜寶川搭建的玉米“樓子”總造價6000元左右,當年就收回成本了。這兩年,經過存儲之后,杜寶川家的玉米都能多賣出萬八千元的。
后董家村有耕地1.2萬畝,去年全部種的玉米。玉米收儲制度變化以后,價格持續(xù)走低,農民收入不理想。潮糧的時候,賣到每斤0.43元左右,一些“地趴糧”曾一度跌到1元3斤。村里像杜寶川這樣自己搭建玉米“樓子”的有20多戶,通過自然通風,晾干的玉米每斤售價至少能高出同一期市場價0.1元左右。
劉萬良告訴記者,秋收時,農民習慣把玉米堆在地上,遇到天氣熱的時候,極易發(fā)生霉變,往往這個時候價格比較低。剛收獲的玉米需烘干降水,村民沒有烘干設備,只能賣給附近的糧食加工企業(yè),賣不上價不說還得搭上短途運輸費用。而經過存儲的玉米,既能有效防止霉變,又能提質增收。
村支書杜寶庫說,經過倉儲的玉米,每畝能多掙130多元左右。去年,村民劉勇家種了70多畝玉米,畝產1050斤。與他畝產相同的表哥張冬在11月將所收的玉米全部以每斤0.43元的價格賣給了糧食加工企業(yè),每畝收入451.5元。而他選擇將玉米放在儲藏倉自然風干,這幾天,村民手中的玉米銷售差不多了,導致原糧短缺,再加上開春各家禽養(yǎng)殖廠對優(yōu)質飼料玉米的需求,玉米價格開始陸續(xù)回升,價格達到每斤0.7元。劉勇家風干后的玉米畝產量減到831.6斤,實際收入卻到582.1元,70畝地多收入9100多元。
看到了儲糧與不儲糧前后售價的差別,不少村民表示今年也要建玉米“樓子”。
為減輕玉米種植戶負擔,調動農民科學儲糧的積極性,佳木斯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縣(市)區(qū)根據本地實際情況,切實制定出臺補貼政策,對農戶搭建儲糧倉給予建設費用30%左右的一次性優(yōu)惠補貼,通過推廣科學儲糧,以改變農民“地儲”糧的傳統做法,保證玉米增質農民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