菜籽油是中國曾經的“油老大”,后隨大豆、豆油進口量的增加,菜籽油消費退居次席;但目前仍是國產油第一大油源,在油脂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雖然眼下濃香菜籽油風頭正健,但近三年來,我國菜籽油總消費量呈下降趨勢,2017/18年度預計消費量為450萬噸。
近期華泰期貨的分析師對沿海蘇粵桂閩地區(qū)油廠進行實地調研,結論驗證了菜籽油產業(yè)正在形成的新格局:
——菜油對外依存度自沿海至內陸全面滲透,沿海產能擴張明顯,內地消費好于預期,產銷區(qū)分化,傳統(tǒng)產區(qū)銷區(qū)化;
——菜油貿易流通主要依賴進口(進口菜籽加工和直接進口菜油);
——國內進口菜籽壓榨工廠主要分布在福建、兩廣及華東地區(qū),構成新的主產區(qū);
——主要消費區(qū)以具有菜油消費習慣的西南(四川、云南及貴州)、西北(陜西、甘肅、青海等)及長江流域(包括重慶)為主。
“東油西送”流向
調研發(fā)現沿海往內陸的運輸方式發(fā)生了變動,自費罐被淘汰,鐵龍和集裝箱液袋為主。液袋比起傳統(tǒng)的集裝箱可多裝40%,運費更便宜。物流的發(fā)達利于沿海往銷區(qū)賣貨。
“東油西送”的主要流向是:
華東→→長江流域:華東菜油來源主要為進口菜油(毛菜)及部分進口菜籽壓榨產能,主要滿足長江流域需求,其中包括重慶市場。
廣西→→云貴川西北:廣西的銷區(qū)液袋發(fā)往四川與西北的海鐵聯運運費差不多;
福建(廣東)→→西北:福建工廠菜油主要銷往西安及其他西北市場,部分銷往四川、重慶及湖南,廣東工廠部分菜油也流向西北;
華南→→華東→→長江流域:華南工廠(包括福建及兩廣)流往華東并輻射長江流域。
液袋聯運:
廣東到四川:海運到上海分流走小船到武漢或宜昌再走火車到成都、重慶。
福建到陜西:先船后火車,先到日照再火車西安。
“東油西送”成因
近年來國產菜籽連續(xù)減產,大部分流入小作坊做濃香型小榨菜油,以四川省來說,國產菜籽產量在50-60萬噸左右,不能滿足當地需求。從外省流入的菜油總消費的比例約為20%。中西部地區(qū)菜油消費習慣固化,單靠國內菜籽壓榨,難以滿足需求。
而沿海菜籽壓榨產能飛速發(fā)展,源于2009年我國進口油菜籽的新政實施。
2009年11月,我國商檢部門在進口油菜籽中發(fā)現黑脛病,規(guī)定進口油菜籽只能進入我國部分沿海非主產區(qū),并且就地加工,不得轉售。僅有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江蘇等地的十幾家油廠獲得進口菜籽壓榨許可。
這些菜籽壓榨廠具有規(guī)模優(yōu)勢,有時菜粕對壓榨利潤的貢獻更大,中國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水產品養(yǎng)殖國,菜粕是重要的水產品飼料,壓榨菜籽變得有利可圖。隨著菜籽壓榨產能增加,菜籽進口穩(wěn)步上升(年進口量300-450萬噸),國內菜油供應對外依存度增加。
此次調研明顯感悟到因原料的成本差距懸殊,菜油調出省由傳統(tǒng)的內陸湖北擴大到沿海,甚至沿海調出占據銷區(qū)更為主導的位置,西北的調出省份新疆青海內蒙則完全淪為調入省份。
菜油對外依存度自沿海至內陸全面滲透,對外依存度極高的狀態(tài)下國家調控的籌碼在不斷減少,一旦全球油脂產區(qū)的庫存受到異常天氣或額外需求影響大幅下降,低庫存效應將被顯著放大,價格也會變得很有彈性。
現階段農產品價格仍處于低位,菜油雖階段性存在庫存壓力,但長期看國內整體菜油供需情況都較利多,短期回調不改中長期看漲的觀點。